您当前位置:中铁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企业文化 >> 文化长廊 >> 浏览文章
在现实社会中,因为一些文献、名人语言或一些经历过的案例等被别有用心地引用,或者做为歪曲事实的辩词,所以就衍生出了“断章取义”这个处事做法。“断章取义”如果用于非正式的场合或许不会造成大的危害,但用于正式和严肃的场合,就有些不妥,甚至于就是混淆视听,是很有危害的。
这里我想简单地举个例子。就在几个月之前,发生在哈尔滨的垮桥事件,报道说还造成了三个人被砸死,而这座桥的建造花费了几个亿的巨资,通车才九月时间。事故发生后,在记者采访哈尔滨市政当局有关人士的个中原因时,相关人士不是避而不谈,就是闪烁其词,或者干脆就咬定是车辆严重超载造成的。在经过两个月的调查后,该市政当局还俨然地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郑重”地宣布:确实是属于车辆超载才造成大桥垮塌,事实就是这么回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 这真正是一个“你不说我还不知道,你越说我越来越糊涂了”!据说一般新闻发言人说的话是可信的,这大概也是一种“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吧!象这样“断章取义”的做道,总算给了公众一个说法,民众是被暂时地忽悠过去了。可是这个事故给社会上所造成的阴影,给公众心里留下的联想和猜测恐怕不是这样轻描淡写地被抹杀掉的吧! 用“断章取义”的言论和行为来处理事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为了推卸某种责任,或者证实自己没有过错,而片面性地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情节和现象,于本身就是一种欺骗性的行为和道德,是得不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大则要误国,少则要误已。在商道上,提倡“诚信为本”好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了。我们说“市场不相信眼泪!”没有诚信的商业道德肯定是经受不住市场战争洗礼的,就是流泪悔恨也会于事无补。当然,在做人处事和其他行业也不例外! “断章取义”是一种虚伪心理的作祟。人的心理上一旦虚伪,在对待事情的处理上心里就没有一个底,拿不出正当理由来佐证自己的立场,来让公众心悦口服地接受,只好引用一些七拚八凑的事实来搪塞。但这种推托和搪塞往往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当然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很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味道。最后因为欲盖弥彰,成为笑柄,可恨、可悲又可耻得很! “断章取义”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性是不可忽视的。社会上的事情可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社会是由众多人和组织组成的,它具有广泛的关联性和错综复杂性。因为这些关联和复杂性的存在,是任何力量也离散不了的,俗话说: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但是,在社会上出现一些反响比较强烈的公共问题的时候,一些人没有想到如何去妥善地处理和解决问题,他们的第一潜意识反应是如何去掩盖或转移公众的视线,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翻历史、找文献、引经据典、查找牵强附会的案例,自认为找到了问题根源的秘方,王顾左右而言他,不能自圆其说,危害公众利益,有损公共形象。 我们知道,出了问题,一味地辩解和压制是不行的。问题就是问题,事实就是事实,岂容颠倒黑白?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最终还是要弄出个青红皂白来才好对公众一个说法、还一个真相和清白的。但是话又说回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问题的出现,并不是那么可怕,因为做为社会来讲,还没有那么完美,国家的各项法制和管理体系还没有发展到保证不出问题的地步。出了问题以后,重要的是要正视事实,找到发生问题的真相、根源和症结所在。多想一想如何去解决问题,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然后呢?该还给公众真相的还是要公开真相,该追究责任的还是要追究责任,该完善管理制度的还是要完善管理制度,该加强监督的还是要加强监督。这样才能杜绝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出现,才能让社会少出问题,才能取信于公众,社会和国家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蓝图,也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不是喊几句口号所能做到的,在这条道路上也许充满着曲折和荆棘,需要拿出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去探索,更重要是还需要信任和信念! 上一篇:满江红·决战京福 下一篇:筑 路 人 最新 / news |
![]() |
|||
|